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15 22:13

鬼谷子捭阖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鬼谷子捭阖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圣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他们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进而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道理所在。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变化的过程,通晓人们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事物的变化虽然是没有穷尽的,但都各有各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因此,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事物的变化顺序,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要揣度他的智谋,测量他的能力,再与别人比较他在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贤良与不肖,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问题,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依靠无为来掌握。审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才利于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于寻求最有利的时机。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透彻,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什么与自已不相同的,有什么和自已相同的,自己也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还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才好采取相应的对策。

要对问题考虑周详了,再对外开放;要封闭自己的意图,最重要的是守口如瓶、严守机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全与保密相对策划计谋的的重要性,无论处理任何事情,我们都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和道理。我们想办法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以及他真正的实力。圣人都会用心去思索这些问题,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深深自责。因此说,所谓的开放,就是或者要让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或者是敞开大门让别人可以大胆地走进来。所谓的封闭,就是或者通过封闭自己的言行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自己的意图,使他人被迫知趣地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开放与封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开放和封闭是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游说活动的时候的一种形态。我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事情发展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体现在这个规律之中。口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我们只有用开放或者封闭的方法来把守这个关口,才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方向。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对外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对外面隐匿起来。只有阴阳调和了,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有度,也才能做到善始善终。所以说“开始”是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它包括: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相对应的“终止”就是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它包括: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新生派”是指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对“新生派”我们就要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没落派”是指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理解开放和封闭的规律。对于“新生派”,就要从“阳”的方面来游说,就要为他们指明崇高的理想。而对“没落派”就应该从“阴”的方面来游说,向他们灌输一些卑小的目标。因此而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如果运用这个原则来游说,那么一定开合有度、纵横自如,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掌握这个规律,灵活运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一人一家,可以说服一邦一国,还可以说服整个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驾驭的。当阳的方面运动、前进、旺盛的时侯,阴的方面就会静止、隐藏和衰弱。在阳的方面活动而显出时,阴的方面就会随之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时,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会反过来归顺转化为阳。在“阳”的活跃中道德与崇高就会与之相生,在“阴”的安静中,得到有力的相助,自然就可以给自己造成有利的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就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各种力量。依据开启和关闭的原则,而得知阴阳之气相互追求,是自然界阴阳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基本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导,更是领悟游说以及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反应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反应译文

在历史上,凡事可以运用“大道”来教育感化众生的圣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与自然发展规律相吻合的。他们善于反顾历史追溯过去,再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审视现实,从而分析和发现未来发展的趋势。他们反顾过去,是为了考察历史,以便于更客观地了解现实。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了解对方,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动与静、虚和实的运动原理,如果在现在及未来不能得到实践应用,就可以靠反思历史去研讨获得古人的经验。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反复考察探索才可以把握得住的。这些都是圣人的经验之谈,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学习。

别人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分析他言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他的言辞有自相矛盾的对方,你就可以反复追问诘难,那么他的应对之辞与潜在的意图就会显现出来。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然“象”和“比”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方的言辞,预见到他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真实意图与实际情况。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网。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自己设计编织的网中来,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诱捕对方,那么对方的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感动对手,进一步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对手暴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真正的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这样所说的话就可以比较类推了,做到胸中有数。再以此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道理是不用怀疑的。

古时候善于从反面听取他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中刺探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他们善于随机应变处理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非常周详到位。如果控制得不周到,那么得到的情况就可能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应对的策略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善于正话反说,以便观察对方的反应。本来自己想要讲话,却反而先沉默不语;想要敞开自己的计谋,却反而先收敛起来,隐藏自己的动机;想要往上提升,却反而先退后一步;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取好处,却反而先为对方付出。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对手过去的精神寄托与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好就是运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随时保持平静,才能更好地通过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事情本身不是这样的,但还是可以根据事物发展过程中轻微的征兆,探索分析出同类的大事。这就好像为了刺探敌情,而深入敌境潜伏一样,要首先估计推算敌人的能力,然后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行动要像飞龙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无误。

因此要想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要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地对别人进行了解;要像声音与回声相符一样掌握对方的言论;要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地明了对方的情形;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好比用磁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做到万无一失。要让自己暴露给对方的机会达到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却必须达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运动自如。在情况还不是十分明朗以前就用“圆”的策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的策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率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往往是事倍功半,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用制定好的策略来统领众人,策略一定要做到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别人看不到你的终极目标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具有这种谋略的人才可以称为“天神”。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内揵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

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鬼谷子内揵译文

君和臣是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看上去距离很远实际上却很亲密,有的看上去距离很近其实却很疏远。有的大臣就在君王身边却得不到重用,有的大臣在离开君王以后还被君王珍重聘请。有的大臣天天都能在君王眼前却不能取得君王信任,有的大臣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君王却听到声音就会想起他。世间万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联结。或者是依靠道德相联结,或者是依靠交朋结党相联结,或者靠经济利益相联结,或者靠志趣相投相联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的时候不留下蛛丝马迹,进去的时候也不留下被人发现的记号,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都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进进出出。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一定要做到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一定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暗中分析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透彻辨明行动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可能失去什么?只有这样,才可以影响君主的意图与想法。

向君主进言时要应合时宜,以便和君主内心的的谋划相吻合。在进言之前一定要事先考虑周详,进言的内容一定要适应形势。凡是内容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最有利的地方入手,来改变策略。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来争取你的进言被君主采纳,这样就可以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揵一样顺当。

凡是要与人谈论过去的事情,必须先要准备好顺畅的言辞,凡是探讨分享未来的事情,一定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把握时事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造福普天大众。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明白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虽然意见一致,却不能密切结合,那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实际上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不能达成一致,圣人是不会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思念亲近的人,是因为他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谋略没有实际效果;辞职离去而能再被高薪聘请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处世不得体;虽然距离遥远,君主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与决断大事。因此,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一定会事与愿违无功而返,在还没掌握实际情况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一定会受到非议、遭遇抵触排斥。只有在全面了解了具体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详的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可以达到既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进退自如的境界;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是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评议世间万物。他们的先见之明主要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汲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与精要,再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评估自己是在朝为官为君主出谋划策,还是辞官游学寻找可以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地方。如果想与别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展现自己的才华;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对外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问题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做到婉言谢绝。虽然本意要拒绝对方的诏命,但是还是要设法给人一种很乐意接受的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究竟想要干什么,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得不到实施,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左右事态的发展的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抵巇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鬼谷子抵巇译文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虽然很近,但是互相却并不了解对方;有时互相虽然距离很远,却心心相通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行举止;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相互交流沟通,互相体察。所谓“罅”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刚刚出现裂痕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抵”将裂缝堵住,可以通过“抵”,使裂缝停止,以免继续扩大,可以通过“抵”使裂缝变小,可以通过“抵”使裂缝逐渐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在事物刚刚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只有圣人才能观察感应得到,而且还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知道怎样化险为夷,知道怎样变不利为有利。按照事物的客观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出现的时候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施政向外推行,并迅速施展开的时候,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由此可见抵巇原来是把危机引向有利的方向的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失去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这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以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侯才是强者。

万事万物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自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就客观存在的,这是个不得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在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他们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时,他们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察,凡事有据可依、有规可循,这样就成了守护天地的神灵。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飞箝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积财货、琦玮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鬼谷子飞箝译文

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徕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招贤纳士的声势,以利于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引进人才首先要考虑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议论,了解他们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化不利为有利,达到使之为我所用的目的。利用一些技巧引诱对手多说话,再进一步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针对他们的弱点,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在想要对某些人进行重用的时候,或者采取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创造量才录用任人唯贤的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他的某些弱点与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抵巇之术。

想要向天下推行“飞钳”之术,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兴旺与衰败,掌握地形的高低宽窄和山川险要攻守的难易程度,以及人民生活财富的多与少。在与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诸侯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哪个与哪个的关系亲密,谁与谁的关系疏远,哪个与哪个的关系友好,谁与谁的关系相处得不好。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导出对方真正的兴趣与爱好,最后再用“箝”的方法牢牢地控制住对方。

如果对他人使用“飞钳”之术,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分析评估对方的势气,然后以综合分析所取得的结果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一步再争取以“飞箝”之术达到和睦共处的目的,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箝术”的灵活妙用。

如果对他人使用“飞箝”之术,可以先说些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反复的行动,来考究对方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导对方向东,也可以引导对方向西;可以引导对方向南,也可以引导对方向北;可以引导对方重新返还为我所用,也可以引导对方主动地离开。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应用“飞箝术”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丧失其节度。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忤合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鬼谷子忤合译文

只要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对应策略。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环相连没有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教育感化大众,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宣扬树立自己的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发展的规律来考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掌握,并想方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去转化。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占领高贵地位,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听。圣人想方设法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先制定好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满足合乎于这一方的利益,就必然要牺牲和违背另一方的利益。无论多么优秀的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会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治理天下,就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治理某个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治理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而言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应用在大的范围,还是应用在小的范围,“忤合”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一样的。

所以说,无论在何时也不管在何地都要先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古时候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纵横天下的人,主要在于他们了解并掌握了天下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从而以自己的谋略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到投靠明君,为圣贤君主效力的目的。伊尹曾经五次臣服商汤,又五次臣服夏桀,世人还不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的时候,伊尹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也曾经三次归顺周文王,又三次投靠商纣王,在他行动的目的还没有对世人显露的时候,就选择了一心一意辅佐周文王。这都是由于他们懂得天命的制约,因此才能够审时度势毫不犹豫地归顺明主。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否则,就不可能通晓事物发展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他们不善于用心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识、谋略存在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知道愚忠愚孝,却没有真知灼见,就不可能具备察人之明的能力。因此,“忤合”的规律是: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评估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再去度量他人与自己相比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有谁比自己优秀。只有做到知己知彼以后,才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应用“忤合”之术,或者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或者与他合纵,或者和他连横。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揣情原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避所短,从所长。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

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鬼谷子揣情译文

什么是“揣情”?“揣情”就是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想办法去加大对方的欲望,对方既然有欲望,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就难免会暴露实情;或者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想办法让对方更加地恐惧,对方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没有能力隐瞒实情。人的欲望必然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自然流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自然而然会流露出来。

对待那些已经被感动了,却还是没有什么异常变化的人,我们就不要再对他讲什么道理了,而是要改变游说的对象,去向那些平时与他亲近的人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原因处之泰然不为所动。那些内心感情发生变化的人,必然会从外观上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就可以透过他们的表面现象,去揣摩分析了解隐藏在他们内心的真实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测深揣情”。

所以说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的人,就应该客观地详细分析,综合了解衡量本国的各方面实力;而想要对他国君主进行游说的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别国君主的想法,这样才利于在游说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所有的谋划、想法、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必须这样做,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处置各种问题和对付形形色色的人。对他可以尊敬,也可以轻视;可以利诱,也可以威逼;可以成全,也可以败坏。针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方式,但使用的策略都是一致的。所以,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谋,如果不善于揣度透彻所有隐蔽的和深藏的实情,那必然什么也追求不到,什么计谋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智谋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事情常常感到来得突然,是因为不能事先预见。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揣情,最难把握。”

深谋远虑,选择最佳时机是进行游说活动的首要前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昆虫蠕动,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无论什么事情在刚刚产生之时,都是以一种微小的态势呈现出来的。“揣情”必须借助漂亮的言辞或具有说服力的文章,才能在进行游说的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摩意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鬼谷子摩意译文

什么是“摩意”?其实“摩意”与“揣情”是一种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而“揣”的规律是隐而不现的,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适当地去“摩”,“摩意”的作用就在于:先投其所好对对方进行测探,对方的内在情况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对方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自己的动机隐藏起来,消除可能留下的痕迹,伪装自己外在的表现,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给自己留下隐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意图去做事,那么就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

古时候善于“摩意”的人,就好比拿着钓鱼竿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静静地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在谋划什么行动时,总是在暗中悄悄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正因为这样,普天之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运用“摩意”方法时,有的采取和平进攻,有的采取用正义责难,有的投其所好用娱乐讨好,有的用怒斥激励对方,有的用名望威吓,有的利用行为逼迫,有的采用廉洁感化,有的用信誉说服,有的以利益诱惑,有的用谦卑夺取。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所以,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缜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辞;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可以胜任。

因此谋划必须周到缜密,游说首先要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采取最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认同,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怎么会有不发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怎么会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就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不能停滞不前,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权术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言;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鬼谷子权译文

“游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别人,想要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为了蒙蔽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要蒙蔽对方,说服对方,就要让对方知道得与失的利害关系。凡要进行应酬和答对,必须掌握伶俐的外交辞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辞令,都是经过修饰的不实在的言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得到大家的认可。只要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只要是反面的议论,就是为了诱导对方讲出秘密的一种说辞。喜欢说奸佞话的人,因为他们会谄媚,反而变成了“忠厚”;喜欢说阿谀话的人,因为他们会吹嘘,反而变成了“智慧”;喜欢说平庸话的人,因为他们的果决,反而变成了“勇敢”;喜欢说忧伤话的人,由于他们善于权衡,反而变成“守信”;喜欢说平静话的人,由于他们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满足他人欲望的,就是谄媚;用很多赞美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弄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勇于揭示对方缺陷,敢于责难对方过失的就是勇于反抗的人。

打开和关闭感情和心意关键是靠人的嘴巴。心灵的辅佐和助手就是耳朵和眼睛,耳朵和眼睛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所以说:“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即便是使用一些烦琐的语言也不会发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议论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危险。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事物就必然会照着我们的意图而发展。

没有办法向没有视力的人展示五彩缤纷的色彩,没有办法跟没有听力的人讲述音乐带给我们内心美妙的感受,没有可以开导对象的地方就不该去,没有能够接受你游说的人的地方就不该来,行不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口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讲话”,古人常常这样告诫我们,因为说话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说所有的言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流言飞语也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说出话就希望别人听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聪明的人都宁可用愚人的长处,而不用自己的短处;宁可用愚人的技巧,也不用自己的笨拙,因此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说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在进行自卫的时候,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攻击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游说者也就更应该知道运用自己该运用的一切手段去说服对方。

通常而言:“病、怨、忧、怒、喜”是五种游说辞令。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为病;极度伤心,没有主意为怨;闭塞压抑,无法宣泄为忧;狂燥妄动,不能自制为怒;任意发挥,漫无边际,没有重点为喜。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可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时就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雄辩;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与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与勇猛的人谈话,要依靠果敢;与愚昧的人谈话,要依靠敏锐。这些都是游说的基本方法,而很多普通人经常与此相反去作为。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要做好这些事情难度是非常大的。游说辞令有很多种,所说的事情又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不脱离原则地成天去游说,事情就不会出乱子。一天从早到晚不改变方向去游说,就不会违背宗旨。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要妄加评论。

在古时候善于统治天下的人,他们首先要揣摩诸侯的实情,必须衡量天下各种力量的轻重。假如对天下各种权势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各个诸侯力量的强弱虚实;假如揣摩诸侯的实情不够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变化的征兆,也就难以预先制定应变的策略。那么什么是“量权”呢?“量权”实质上就是:“测量尺寸大小;谋划数量多少;称验财货有无;估量人口多少、对方是贫瘠还是富饶,哪些方面比自己好,哪些地方不如自己;以及对方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分辨地形险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判断各方的谋虑谁是高瞻远瞩,谁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分析君臣之间亲疏的关系,有哪些是忠良贤臣,哪些是奸邪小人;考核谋士的智慧,哪个技高一筹有真知灼见,哪个是平庸之辈人云亦云;观察天时祸福,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比较与诸侯的联系,哪个可以利用、哪个不可以利用;测验民心离叛或亲附的变化,哪里安定团结无后顾之忧、哪里潜伏着危机需要注意防范,他们爱好什么憎恶什么;预测谋反叛逆的事情,在哪里更容易发生,有哪些人能知道内情。”“量权”就是深入地做好上面这些事情。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谋术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远近之义。

鬼谷子谋译文

对于出谋划策的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缘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以从中领悟出出奇制胜的计谋,而奇妙的计谋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都要带上指南针入山采玉,就是为了避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做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就可以共同进步,共同获得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只能有一部分人得利,而另一部分人却会受到伤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又密切的,因为习性与目的相同,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事物的荣辱得失的道理都是一致的。

不能用金钱来诱惑那些仁人君子,因为真正的仁人君子必然不看重金银珠宝,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不能用祸患来恐吓那些勇敢的壮士,真正的勇士自然会轻视危难,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讲清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一旦“道数”得到实行,就可以由微弱积累成强大,由弯曲积累成直壮,由不足积累成有余。

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是针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是针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人。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调整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方法是不是得当,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总结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在最适当的时候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得失,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作好防范措施。揣摩之后加以威逼利诱,抬高之后加以策动为我所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盟的党内是无懈可击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必须与人君谈论奇谋异策对他进行游说,同样的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围绕与他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一些对外人有利的话语,就会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不要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注意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一个人,就放纵他,任他去胡作非为,等到他留下把柄的时候就乘机一举除掉他。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说,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旦国家灭亡了,想再要复兴就非常艰难了;一旦国家开始发生骚乱,就很难安定下来,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可以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真正的含义,就可以与人交谈沟通,假如双方谈得观点一致谈得很投缘,就可以进一步巩固目前的关系,发展长远的关系。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决术原文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鬼谷子决译文

凡是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有疑难的人委托的。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不希望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化不利为有利。在为别人作决断的时候,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这是因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本来任何决断都应该是对决断者有利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对决断者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疏远,甚至还可能会遭来灾难,这样对决断者就不利了,这样的决断是严重的失误,也是委托的人与决断者都不希望发生的。

圣人主要是通过这五个途径来完成大业的:有的用阳道来感化,有的用阴道来惩治,有的用信义来教化,有的用爱心来庇护,有的用廉洁来净化。行阳道的圣人都是努力做到守常如一,行阴道的圣人则努力掌握好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地运用这四方面,并且小心而谨慎地行事。他们根据推测以往的事,来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果分析认为可行,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合情合理地解决事情,准确无误地确定事情的疑难,是所有事情的关键。而对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些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以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一些难以解决的大事。

鬼谷子全集原文翻译

鬼谷子符言原文

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右主听。

用赏贵信,用刑贵必。刑赏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循名而为,按实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右主名。

鬼谷子符言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沉静,既可以随意享乐又善于节制,乐于奉献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眼睛最重要的就是要明亮,耳朵最重要的就是要灵敏,心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会把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什么声音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没有什么阻塞。以上讲的是察人之明。

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这是听取情况的方法。如果能听取采纳别人的进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山再高仰望还是可以看到山顶,深渊再深通过计量还是可探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没有办法观看与探测的。以上讲的主要是要虚心采纳别人的进言。

进行奖赏,最重要的是信守承诺。实行刑罚,坚决的态度是基础和前提。所以说,实施奖赏和处罚时的态度很重要,在臣民所见所闻的最平常的事情中,一定要把这种信誉和坚决的态度坚持到底,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人们也一样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人主的诚信能够畅达天下,那么,他一定能受到神明的保护,如此就更不用惧怕那些奸邪之徒的侵犯了。以上讲的就是赏罚必信。

一称为天时,二称为地利,三称为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以上讲的是多方咨询。

心统治九窍,君主是五官之首。对于那些做了好事的臣民,君主一定会给予赏赐,同样,对于那些做了坏事的臣民,君主也一样会对他们采取相应的惩罚。君主通常以臣民的政绩来对他们委以重任,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该赏赐些什么,只有这样,才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自己的臣民,要好好地掌握自己的臣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此才能长治久安。以上讲的是遵规循理。

作为君主,必须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广泛的了解,如果君主做事考虑不周详,社会就很容易动荡不安,很容易发生骚乱。社会鸦雀无声而过于沉闷是不正常的,不进行外交,就不会知道世界的变化,就会落后。开放和封闭如果做得不到位、不适当,就没有办法发现事物的根源所在。以上讲的是变通、周详的处世道理。

国君要借鉴天下人都看到的事物,自己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借鉴天下人都听到的事情,自己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借鉴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自己就没有不知道的;那么千里之外的事情,隐蔽细微的事情就都可以洞察。这样,天下的奸邪小人不得不悄悄地把自己的坏主张收敛起来。以上讲洞察奸邪。

根据名分来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和实际是互为产生的条件,反之又是互相表现的。名分和实际如果是相符的,就能得以治理,相反,如果两者不相符,就很容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之中,而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又产生于分析,分析则来自于智慧,智慧最终产生于适当。以上讲的是名实相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