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内揵第三原文解析详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19:23

鬼谷子内揵术原文解读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解读】

苏代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一次,苏代听说赵惠王要出兵攻燕,他觉得不妥,就去劝说赵惠王。苏代见到赵惠王后,并没有直接劝谏,而是对赵惠王讲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赵王听了感觉很有趣,心情大好。苏代则抓住这个机会,诚恳地进言道:“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力相当,在几年之内是不可能把燕国打败的,所以一定会长期相峙下去。如果是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会一直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国家上下就会混乱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想了想,终于恍然大悟,恳切地说:“你说得有理,寡人不会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而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苏代只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就免除一场兵祸,也使百姓逃过了一次劫难。

鬼谷子·内揵第三原文解析详解

【原文】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解读】

汉朝初年,赵王武臣派韩广到燕国,没想到燕人却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武臣一怒之下,邀集宰相张耳、陈馀侵犯燕国边境。有一天,赵王武臣私自出营地查看,被巡守在附近的燕军俘获,燕国将赵王囚禁起来,以此要挟赵国,要赵国把土地分一半给燕国,然后才归还赵王。而且燕人态度强硬,先后将赵国派来的十多名使者给杀了。张耳、陈馀为了这件事烦恼不已,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计策。有个砍柴烧火的勤杂兵来到营房说:“我可为诸公说服燕人释放赵王,然后驾车接赵王回来。”在场的军官都嘲讽他不自量力,认为他这种行为是痴人说梦。砍柴烧火的勤杂兵由小道潜入燕将营地,对燕将军说:“你可知我来的目的么?”燕将一看他的装扮,很轻蔑地说:“你来无非是希望赵王回国。”勤杂兵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将军知道张耳、陈馀是怎样的人吗?”燕将说:“他们两人是赵国的贤人。”勤杂兵又问:“那将军可知他二人的想法吗?”燕将不禁大笑,说:“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这不是明摆着吗?他们希望赵王平安回国啊。”勤杂兵也大笑起来,而且笑声更响亮,说:“将军实在不了解他二人的真正意图啊。”燕将有些疑惑,急忙问道:“那你说他们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勤杂兵缓缓道:“张耳、陈馀是武将,一声令下就可拥有赵国数十城池,他们早就想自立为王,哪会以当个宰相为满足呢?谁都知道,当君王和当宰相是天渊之别,当初天下的形势,陈、张二人不敢有称王的念头;现在赵国国势安定,这两人早就想平分赵国共同为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燕人囚禁赵王,这两人表面上希望燕人释放赵王,实际上希望燕人将赵王杀了,好让两人瓜分赵国,自立为王。以一个赵王就能轻易打败燕国,何况有两位贤明的君王相互合作。若陈张二人以责怪燕国杀赵王的名义出兵攻燕,燕国岂能存活。所以不如放了赵王,让张、陈二人的野心无法得逞。”燕将认为勤杂兵说得有理,于是放了赵王,养卒当真驾着车把赵王接了回来。勤杂兵是懂得“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这个道理的。

鬼谷子·内揵第三原文解析详解

【原文】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解读】

战国时期,魏惠王想成就霸王之业,决定进攻赵国邯郸。这时,季梁正出使别国,听到这件事后,就马上返回魏国。他来不及整理衣服,顾不得洗去尘土,就急忙去谒见魏惠王。季梁对魏惠王说:“这次在我回来的途中,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着马车,他告诉我说:‘我打算到楚国去。’我问他:‘楚国在南边,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强壮。’我就对他说:‘马虽然强壮,但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路费固然多,但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仍然很固执地说:‘我驾车的技术很高明。’我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大王现在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取得威信,最终建立霸业;但大王只是依仗魏国强大的国土和精良的军队去攻打邯郸,进而扩展土地,取得名声。这样的行动次数越多,反而距离大王的事业越远。这就如同那位想去楚国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啊。”魏惠王听了季梁的这番话,恍然大悟,就立即改变了战略。季梁知道魏惠王心中所想,所以做到了“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解读】

本节讲对待不同的君主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其实,即使对待同一君主,在不同情况下也要采取不同策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并吴国,大夫范蠡、文种是最大功臣。勾践灭吴后,范蠡知道勾践是可与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的人,就劝文种说:“咱们的任务完成了,该走了。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你必须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说:“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现在到了享受富贵的时候了,凭什么走?”范蠡摇头而去,携美女西施之手下海经商了,并大发其财,被称为“陶朱公”。文种留在朝廷,直到有一天,勾践给他一把剑说:“先生教给我七种杀人的方法,我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其他四种,我上哪儿验证一下呢?要不就在先生您的身上试试?”文种闻言,只好自刎身亡。范蠡做到了“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在勾践需要自己的时候,他迎合勾践的想法,展现出自己卓越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也做到了“若欲去之,因危与之”,从而安全离开,可以说真的是“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啊!

鬼谷子·内揵第三原文解析详解